本网讯:为深入挖掘四川民俗文化内涵,推动藏羌剪纸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创新,2025年5月16日,成都锦城学院“田野考察学术回顾及调查大纲——藏羌剪纸的题材和象征意义”课题组,通过新媒体形式对阿坝州非物质文化遗产——藏羌剪纸进行深度采访记录。此次采访以口述实录与实操展示相结合的方式,揭开藏羌剪纸艺术的神秘面纱。

采访围绕藏羌剪纸的历史渊源、题材内容、象征符号、文化内涵及传承保护策略展开。阿坝州藏羌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、阿坝师范学院美术学院王世琴教授介绍,藏羌剪纸作为川西北高原独具特色的民间艺术,承载着藏族、羌族民众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敬畏,其历史可追溯至古代祭祀、节庆等传统习俗。在题材选取上,从形态各异的人物肖像,到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,再到绚烂多彩的花草景致,皆取材于藏羌民族的生产生活与神话传说,每一幅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密码。

在实操演示环节,王世琴教授现场展示了藏羌剪纸从选纸到成品的完整流程。尽管制作工具仅为剪刀、纸张,以及刻刀、蜡盘等简易物品,却需历经构思、起稿、剪刻、修整等多道繁琐在工序。她以精湛技艺,仅凭一把剪刀上下翻飞,须臾间便将普通红纸化作灵动图案,生动展示了“一学剪、二学裁、三学挑花绣布鞋”的深厚传统剪纸基本功。王世琴强调,藏羌剪纸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技法,更在于图案中蕴含的象征意义——如双鱼纹样寓意吉祥如意,羊角花象征纯洁爱情,这些符号构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。

面对藏羌剪纸的传承困境,王世琴教授与课题组展开深入探讨。她指出,随着现代化进程加快,传统技艺面临后继乏人、市场萎缩等挑战。为此,双方就非遗进校园、创新设计转化、数字化传播等保护策略进行交流。课题组表示,将通过此次采访形成学术资料,并结合新媒体平台制作系列短视频,以年轻化表达吸引大众关注,推动藏羌剪纸从“深闺”走向更广阔的舞台。

此次专访不仅是对藏羌剪纸艺术的系统梳理,更是一次民俗文化与现代传播深度融合的创新实践。采访组表示,未来将持续开展非遗田野调查,通过学术研究与大众传播双轨并行,让藏羌剪纸等民族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,为四川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活力。
摄影:任永美
撰文:任永美
审核:黄洋